欢迎访问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

轨道中心的2021,全在这里了

作者:唐璟怡   发布者:邱光应   发布时间:2022-01-15  浏览次数:

2021年,是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的“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元年。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事业常新。一年来,轨道中心坚持“铁”的特色、发挥“铁”的优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各项事业成效斐然。

一、万山磅礴有主峰

——持续打造“红色引擎 轨道先锋”党建特色品牌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红色走读”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强化“红色引领”,激活“红色细胞”,建立“红色阵地”,推进“红色共建”,弘扬“红色精神”,为轨道中心发展装上“红色引擎”,持续打造科学研究先锋队、实践教学先锋队、科普服务先锋队。中心直属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支部”。

二、风景这边独好

——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3月22日,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标志着我校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这是江西第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是我省第3个依托高校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今年花胜去年红

——各级领导来中心调研


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叶建春(时任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孙菊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钺锋,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陈勇等领导同志分别来轨道中心调研,全年接待上级领导、企事业、兄弟单位调研指导53次,累计1093人次。

四、稻花香里说丰年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科研团队新增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年度发表SCI/EI论文125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批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67项;获评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代表的省部级奖励7项;参编发布国家标准1部。

五、乐莫乐兮新相知

——学术交流枝繁叶茂

举办19期“轨道说”学术讲座;协办了“交通强国”高峰论坛;共同主办了第四届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环境影响青年学者论坛、第七届中俄“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立了自主基金和开放基金,资助自主、开放课题各15项。

六、化作春泥满乾坤

——服务社会有声有色

与福州地铁、合肥地铁、温州市铁投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学员验收考核通过率达98%以上;与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云中车-轨道车辆智能运维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项目,斩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与重庆载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项目研发,成果已应用于重庆、云南等多座大桥。

七、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普活动亮点纷呈

开展了“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铁路科技发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大学生科普宣传大赛等系列活动,并通过上线“轨道交通云基地”等,实现了参观学习变一时一地为随时随地。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活动,再次获江西省科协命名“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八、共君同乐一陶然

——优势资源共建共享


切实保障实验教学,全年完成实验、实习、实训4万人时数;“轨道运输与控制仿真实验室”、“列车控制网络实验室”获批校级创新基地(开放实验室),年完成校内学生开放实验教学12320人时数。积极推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已有15台(套)科研仪器加入了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校内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服务。

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成功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暨学术交流会

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成立了以翟婉明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健龙院士、缪昌文院士等专家为代表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邀请了12位专家作特邀报告。会议的召开,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扩大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增强了轨道中心自主举办大型会议的组织能力。

一年不觉逝,万象又开新。

2021,是轨道中心的丰收之年、跨越之年。

2022,轨道中心将持之以恒、笃勤弥新、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邱光应